事業單位職業能力傾向測驗:言語理解與表達中援引觀點小技巧
2023-02-28 14:26:08 |文章來源:華圖事業單位|事業單位考試網
【導讀】華圖事業單位考試網同步華圖教育發布:事業單位職業能力傾向測驗:言語理解與表達中援引觀點小技巧,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!事業單位考試考情政策解讀,點擊領取備考資料,更多事業單位考試資訊請關注(htshiyedanwei)公眾號,歡迎加入事業單位招聘考試交流群: 參加刷題、?、領取備考資料,考編路上不孤單!
言語中援引觀點小技巧
援引觀點是言語理解與表達中非常有用的小技巧,通過歸納總結這一類型的輔證,可以幫助我們快速定位主旨句的位置,進而通過排除相關選項確定正確答案。那么該方法要如何使用呢?
實際上在日常生活中甚至我們在寫論文時都會經常用到這個小技巧,我們為了要證明自己的觀點,往往會引用一些名人名言來做佐證,比如我在和好朋友對話時就會說:毛主席曾經說過“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。”你老婆不讓你喝酒你就需要抗爭。在這個日常對話當中,毛主席的話雖然很有道理,但是我更想表達的是我的朋友要爭取到喝酒的機會。也就是說援引觀點在文段中是屬于次要部分,但往往和主旨部分的內容聯系得非常緊密。
結合我們的言語考試,在過往的真題中,援引觀點可以分為兩大類,一類是正向援引,一類是反向援引。
正向援引
正向原因有一個典型格式:
正向援引的特點就是通常會引用名人名言(指名道姓),接著會通過因果關系引出作者自己的觀點,我們都知道作者的觀點最為重要,所以我們需要做的,就是確定哪個選項和作者的觀點最為一致即可。
【例題】或許是深受農業文明影響的緣故,中國古典藝術始終纏繞著一種對花草植物的敏感。林徽因說:“惜花、解花太東方,親昵自然,含著人性的細致是東方傳統的情緒。” 我們都會背:“蒹葭蒼蒼,白露為霜。所謂伊人,在水一方。”但未必所有人都知道,所謂 “蒹葭”,就是我們熟悉的蘆葦!对娊洝防锏氖澜,其實并不遙遠,“參差荇菜”“南有喬木”“桃之夭夭”“彼黍離離”,這先秦時代的民歌,幾乎首首離不開植物,一風一雨、一稼一穡,遍布著草木的聲息,以至于《詩經》里的植物花卉,也成為一門學問,吸引一代代的學人研究考證。
對這段文字概括最恰當的是:
A. 中國古典藝術深受農業文明的影響
B. 花草植物是中國古典藝術的重要元素
C. 先秦民歌以花草植物為最主要的描寫對象
D. 《詩經》為古代學人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素材
這道題的答案選擇B,第一步,分析文段。文段首句提出觀點“中國古典藝術始終纏繞著一種對花草植物的敏 感”。后面的部分“林徽因說……”,“我們都會背……”則是論證這句話。故文段為“總 —分”結構,首句為文段的主旨句。第二步,對比選項。A 項提及的“農業文明”,原文是“或許是深受農業文明影響……”,非重點。C 項的“先秦民歌”和 D 項的《詩經》等內容均屬于例子,非重點。B 項是對文段主旨句的同義替換,符合文段意圖。 因此,選擇 B 選項。這道題運用的就是正向援引的方法,同學們比較容易糾結的就是A和B項,實際上通過林徽因和《詩經》內容的分析可以發現“惜花”“蘆葦”等都是花草植物而非農業,所以可以直接鎖定A項。
反向援引
反向援引也有一個典型格式:
反向援引的特點是通常不會指名道姓,而通過一種指代關系來引出他人觀點,再借以反駁或表達出作者的觀點。有的時候我們需要直接選擇作者的觀點,但是如果有對之前錯誤觀點的反駁內容,我們則優先選擇斑駁。
【例題】人們往往下意識地認為:感到孤獨意味著這個人形單影只。但實際上,人們在獨處時未必感到孤獨,也可能在人群擁擠時感到孤獨。因為孤獨來自于人們“擁有的聯結”與“渴望的聯結”之間的差異,它是一種主觀感受,一個人可能被他人圍繞,卻因為渴望某種聯結而不可得,于是感到孤獨;而獨處則是一種客觀狀態,是“此時此刻只有我一個人”。
這段文字主要說明:
A. 建立聯結是避免孤獨的重要途徑
B. 人類孤獨感產生的真正心理機制
C. 孤獨感與是否獨處沒有必然聯系
D. 主觀感受和客觀狀態之間的關聯
這道題的答案為C,首先文段首句援引觀點“人們認為孤獨感意味著形單影只”。接下來通 過“但實際上”進行轉折,提出與之相反的觀點,即“人們在獨處時未必感到孤獨,在人群 擁擠時卻可能感到孤獨”。后文進行原因分析,“孤獨感”和“獨處”是不同的兩種狀態。 文段為“分—總—分”結構,第二句是主旨句,重點說明“孤獨感與是否獨處沒有必然的關 系”。 第二步,對比選項。C 項是對文段主旨句的同義替換。 因此,選擇 C 選項。這道題采用的就是反向援引的方式,當然選項中沒有對之前錯誤觀點的反駁,所以直接選擇作者的觀點就可以了。
以上就是今天要分享給大家的內容,希望對大家有幫助。
手機端鏈接:https://m.sydw8.com/2023/0228/469951.html
掃碼關注事業單位考試公眾號,招考信息搶先看,備考資料送不停!